解读在中长期外债备案登记政策下的实际操作指南
1.了解政策要求与适用范围:
(1)政策目的:明确政策是为了规范境外融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监管部门要掌握企业外债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情况,防止不规范操作和过度借债,引导资金用于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
(2)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本币或外币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 1 年期(不含)以上债务工具,需进行备案登记。境内企业间接在境外借用外债的情况也包括在内。
2.确认备案登记申请条件:
(1)主体资格:企业需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合规经营,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以确保具备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和承担债务的能力。
(2)财务状况:有合理的外债资金需求,资信情况良好,具有偿债能力和健全的外债风险防控机制。通常需要提供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证明财务状况。
(3)信用记录:企业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不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或者因涉嫌犯罪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依法立案调查的情形,且不能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被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负面信用记录。
(4)资金用途:外债资金的用途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不威胁、不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经济、信息数据等安全,不违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不违反我国有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得用于投机、炒作等行为。除银行类金融企业外,不得转借他人,特殊情况需在申请材料中载明并获得批准。
3.准备申请材料:
(1)基本材料:
1 《外债备案登记申请表》,如实填写企业基本信息、外债项目详情等内容。
2 企业营业执照副本,证明企业的合法经营资格。
3 公司章程,展示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营规则。
(2)财务相关材料:经审计的近三年财务报表,以便审核部门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3)债务相关材料:
1 外债借款合同或意向书,明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用途、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
2 如有担保情况,需准备担保合同或意向书以及担保人的相关资料。
(4)其他材料:
1 若有董事会或股东会关于申请外债的决议文件,需一并提供,体现企业内部决策的一致性。
2 部分地区可能要求提供企业信用报告,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申请境外发行债券的,可能需提供承销机构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和真实性承诺函;申请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需提供经签署的贷款协议或同等效力文件,还可能需要专业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和信用评级报告等(具体要求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4.网上登记:申请人登录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 “政务服务” 频道进行网上登记,填写申请表单并上传电子材料。上传时需确保材料的清晰、完整和准确,以免影响审核进度。
5.提交纸质材料:网上登记完成后,将纸质版材料报送至政务服务大厅。纸质材料应与网上上传的电子材料保持一致,建议在提交前仔细核对。
6.审核评估:
(1)形式审查:政务服务大厅收到全部申请材料后,窗口工作人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主要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2)实质复查:审查合格后,承办司局会进一步对材料进行复查,确保申请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是否符合外债备案登记的条件,如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用途是否合理等。审核过程中,可能会要求企业补充或修改相关材料,企业应积极配合。
7.登记发证:经过细致的审查后,审核机关将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审核通过的企业,将获得《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登记证明》。
8.后续管理:
(1)信息报告:获得备案登记后,企业应定期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外债的变动情况和使用情况,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外债的动态信息。
(2)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备案内容使用外债资金,确保资金用途与备案相符。监管部门会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理。
(3)风险监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外债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包括汇率风险、偿债风险等,以确保企业能够按时还本付息,避免违约风险。